生活常识课程受大学生追捧的启示
2025-07-02 10:10:20? ?来源:工人日报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医保报销、租房合同、就业求职、人际关系等生活常识是大学生独立生活后必须面对的课题。此前,傅怡强在南京传媒学院开设的《大学生生活指南》课程引发热议,不少网友表示“太需要了”“请开成线上公开课”等。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共回收来自163所高校的学生填写的有效问卷1389份,结果显示89.27%受访者认为高校有必要开设生活类常识课程,81.19%受访者表示若学校开设相关课程,自己愿意选修。(见6月30日《中国青年报》) 《大学生生活指南》课程一座难求、近九成受访大学生认为高校有必要开设生活类常识课程,这背后是久居象牙塔的大学生迫切渴望补上生活常识这一课的现实,也为当下的高等教育更好适应社会需求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向。 生活类常识课程的走红,首先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与社会现实存在一定的“真空”地带。从医保报销到租房合同,从HPV疫苗预约到智齿治疗报销,这些在成年人看来稀松平常的生活技能,却让不少高学历年轻人屡屡“踩坑”。有学生在北京校医院和定点医院间“晕头转向”,有学生因不了解报销规则而多花冤枉钱,诸如此类,都是这种“隔离”状态的真实写照。一些大学生不得不依靠网络搜索和社交媒体获取基本生活知识的现实,其实也在发出提示:在对人才进行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不能忽视生存能力的培育。 看似简单的课程,实则是连接校园与社会的关键桥梁。有大学老师将锅碗瓢盆搬进教室演示做饭,打电话给12345核实政务信息,这些“接地气”的教学方式之所以受到热捧,正是因为它们填补了传统教育的空白。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们最期待的不仅是医保报销等实用技能,还包括有效沟通、团队协作等软实力。由此看来,生活类常识课程的价值已超越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传授,正在成为学生社会化的模拟训练场。当学生通过课程学会带爷爷圆梦北京,或理解医保谈判的不易时,这堂课的意义或许早已超出了“生活指南”的范畴。 某种角度看,生活类常识课程不失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次探路。大学教育不能止步于专业知识的灌输。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时代,人类独特的生存智慧显得尤为珍贵。高校不妨以此为契机,构建更加开放、多元的课程体系,让图书馆里的知识真正“活”起来,变成学生们应对复杂社会现实的底气。 当大学生们为租房合同焦头烂额、为智齿治疗精打细算时,他们其实正在经历最真实的人生教育。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不食烟火”的专家,而是塑造能妥善安顿自己、从容面对变化的社会人。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jjjtsb.com 篮球比分直播: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